CSR的不得不然[返回]

发布日期:2020-03-03 发布人: 来源:

2月初澳洲的及时雨,浇熄部分地区野火,也为原本止不住的野火蔓延、数以亿计的野生动物,带来一线希望。

澳洲野火不是新闻,为何今年会特别严重?目前简单归纳出来的可能原因有:破纪录的炎热高温,加上既有的季节干旱现象,还有平坦地形配合强风加剧火势扩散等因素。对照起去年底「联合国气候高峰会」(COP25)中,澳洲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态度,很难不让人感慨大自然的反噬效应来得既强且快。

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、2016年的巴黎协议,到2019年的COP25,超过20年的时间,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局,也自Climate Change(气候变迁)进一步恶化为Climate Emergency(气候紧急状态);但各国政府依旧停留在纸上谈兵、各自为政的阶段,无法凝聚共识、采取具体行动,如瑞典少女桑博格(Greta Thunberg)般想要透过政治人物扭转情势的期待,恐怕很难如愿。

难道我们只能继续坐困愁城,就这样一筹莫展下去?

通常政府做不到的事,民间组织也许有机会另辟蹊径,这里的民间组织包括一直深耕环保领域的非营利单位,还有规模与能力都不亚于政府的企业机构;前者透过无远弗届的科技与理念号召志同道合者,后者则是透过商业力量善尽企业社会责任,与重要利害关系人(自然环境)共生、共好、共荣。

从人类发展的总体角度观之,企业肩负起更大责任、戮力贯彻CSR的趋势,已成为不得不然的现在进行式。类似像澳洲野火或先前发生的亚马逊雨林大火浩劫,都只是众多反映极端气候恶化的重大灾变之一,捐款善后、专案处理…都只能治标、无法治本,如何系统化从事环境保护、盘点节能减碳缺口,由单点行动串连成线、进而扩张成全面性抑制全球增温,需要更多企业协力投入、同心因应。

若从个别企业角度出发呢?CSR对企业来说,会不会只是花钱买名声的多余支出?CSR表现能否转化成为获利保证?消费者真的会对CSR绩优生另眼相看吗?

两位国外学者(卡内基美隆大学哲学系的 Catherine T. Shea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凯南-弗拉格勒商学院的Olga V. Hawn)试图利用「温暖」与「能力」这两个维度,来测试消费者如何认知CSR表现优异的公司。「温暖」的背后隐含受测者如何看待公司CSR活动的动机或目的,例如友善程度、信任程度、真诚度和品德等;而「能力」则表示能力、技巧、效能、智力与创意。

研究发现,一般社会大众认为CSR绩优公司,比一般公司更温暖、也更有能力。因为消费者对「温暖」的认知产生了外溢效果,所以普遍认为CSR绩优公司更具「能力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,因此更会愿意购买或认同CSR绩优公司(商誉)。

若从企业经营立场分析,从事CSR相关活动的确会产出额外支出,所以必须透过增强能力与创意来提高单位报酬,才能获得相同利润来维持生存所需,某种程度与这份消费者认知CSR绩优公司能力较佳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。

换言之,CSR已成为企业对内提升竞争力,与对外争取消费者青睐的必然途径。

综上所述,不论由总体或微观层次,CSR对企业经营来说,都是不得不然的大势所趋。